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搞钱平台任务 > 新闻动态 >
中医'以通为补'有何深意?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1:55    点击次数:119
【提要】“以通为补”是中医独具特色的治疗理念,其深意绝非简单的“通大便”或“疏通血管”,而是根植于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,对生命本质和疾病规律的深刻洞察。它挑战了一种朴素的观念——即“补益”就等于投入营养物质。相反,它指出:当人体气血津液的输布通道(六腑、经络、膜原、腠理等)被邪气或病理产物壅滞时,最高效、最根本的“补法”,就是恢复其通畅性。 这才是着眼于整体功能状态恢复的、动态的、高维度的“补”。

图片

一、源于“象”的生命观与病理观1.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生命之本: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非出入,则无以生长壮老已;非升降,则无以生长化收藏。” 人体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。清阳之气要上升,浊阴之气要下降;水谷精微要摄入,糟粕废物要排出。这个升降出入的运动过程,就是“气机”。气机流畅,则脏腑各司其职,气血津液如江河般周流不息,滋养全身,此为“通”的状态,本身就是健康的体现。2. “腑以通为用”的核心生理:六腑(胆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、三焦)的共同生理功能是“传化物而不藏”,即负责受纳、消化、传导和排泄。它们的特性是“泻而不藏”、“实而不能满”。这意味着六腑必须保持“通降下行”的畅通状态,才能完成其职能。一旦壅滞,不仅腑器本身功能丧失,更会波及全身。例如,胃失和降则纳呆、呕吐;大肠传导失司则便秘、腹痛;膀胱气化不利则癃闭。因此,保持六腑的通畅,就是维护其基本功能,这是最基础的“补”。3. 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与“留而不去,其病为实”:疾病的发生,固然有正气虚的一面,但疾病的表现形式,往往是邪气积聚的“实证”。痰饮、水湿、瘀血、食积、燥屎等病理产物,既是正气运行受阻的结果,又会反过来阻碍正气,形成恶性循环。此时,正气可能并非绝对不足,而是因“通路”被堵,无法到达所需之处,呈现出局部或功能性的“虚象”。比如,瘀血阻滞经络,清阳不达四肢,则见肢体麻木乏力,此非气血亏虚,乃是“因实致虚”。直接补益,可能如同向堵塞的河道中注水,只会加重壅堵。唯有“通”去其实邪,才能使被困的正气得以布散,其“虚”自复。这便是“以通为补”在病理层面的核心逻辑。二、“通”如何实现“补”的效果?“以通为补”的“补”,并非直接补充有形物质,而是通过以下机制间接实现补益之效:1. 开通道路,解放正气:这是最直接的一层。如同治理交通拥堵,不是给每辆车加油,而是疏通道路。祛除壅滞的痰湿、瘀血,使气血能够自然流通,被阻滞区域的“虚”便得以缓解。例如,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局部疼痛、青紫,疼痛消失、功能恢复,即是气血得以荣养该处的明证,此即为“补”。2. 恢复枢机,促生化之源:人体的气化功能,特别是脾胃的升降枢机,是气血生化之源。脾主升清,胃主降浊。若因食积、湿阻导致中焦痞塞,胃气不降,则脾阳不升,运化功能减退,会出现纳差、腹胀、乏力等虚象。此时用消食导滞、通降胃气之法(如保和丸),一旦胃气得通,脾能健运,气血生化之源自然恢复旺盛。这比直接使用补脾益气的药物更切中病机,是更高明的“补脾”。3. 给邪以出路,存正气之根:体内的病理产物(邪气)会持续消耗正气。及时通过汗、吐、下、利等方法给邪气以出路,本身就是减少正气损耗的最佳策略。例如,急下存阴法,通过峻下热结,阻止邪热进一步灼伤阴液,这比事后滋阴更主动、更有效。通利小便,使水湿之邪外出,则能保全阳气不被困遏。这种“祛邪以扶正”的思想,是“以通为补”在危重病证中的极致运用。三、经典案例分析理论的理解需结合实践的检验,尤其在看似矛盾的疑难案例中,更能彰显“以通为补”的辨证智慧。案例一:虚劳腹满(脾虚夹积证)。患男,58岁,久病体弱,面色萎黄,气短乏力,舌淡胖有齿痕,脉细弱,一派脾虚之象。但同时伴有脘腹胀满,拒按,嗳腐吞酸,大便不畅。若囿于“虚则补之”,投以大量人参、黄芪、白术、熟地,患者服后反而腹胀更甚,不思饮食,甚至出现口臭、便秘。分析:此乃典型的“大实有羸状”。脾虚是本,但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中焦气机被食积或湿浊壅滞(实)。虚弱的脾胃无力运化补益之品,反而“虚不受补”,加重了壅堵。此时,正确的治法不是蛮补,而是“以通为补”。治法:应先予消导之法,如香砂枳术丸。方中木香、砂仁行气醒脾,枳实破气消积,白术健脾。其立意在于“通”中焦之滞,“消”有形之积。待腹胀减轻,胃纳转佳,中焦通路打开后,再缓缓进补,或直接在方中加入人参,组成枳实消痞丸之类,寓补于通,通补兼施。此案中,先行“通”法,就是为后续的“补”创造条件,通本身就是最有效的“预备性补益”。案例二:产后瘀阻(瘀血致虚证)。患女,24岁,妇人新产之后,气血骤虚,理当进补。但又见小腹疼痛拒按,恶露淋漓不尽,色紫暗有块,舌质紫黯。此时若盲目用温补气血之品,如十全大补汤,可能导致瘀血凝固不出,变生他证,即所谓“闭门留寇”。分析:产后多虚亦多瘀。此案中,瘀血阻滞胞宫是当前病机的关键。瘀血不去,新血不生,且瘀血本身会导致疼痛、出血,进一步消耗气血。此时的“虚”,很大程度上是“瘀血”这个“实邪”所造成。治法:法当“以通为补”,治以活血化瘀。傅青主的“生化汤”为此证典范。方中当归补血活血,川芎、桃仁活血化瘀,炮姜温经止血,甘草调和诸药。全方重在“通”瘀,瘀血得去,胞宫得清,新血方能循经而行,腹痛自止,气血自然得以恢复。此乃“通瘀即是生新”的绝佳例证。案例三:癃闭(淋证)。患男,72岁,腰膝酸软,耳鸣,夜尿多,肾虚之象明显。但近期突发小便点滴而下,小腹胀满窘迫,舌苔黄腻。若只识其肾虚之本,妄用温补固涩之品,如金匮肾气丸合缩泉丸,必致小便癃闭加重,水毒内陷,危殆立至。分析:此乃本虚标实,标急本缓。湿热下注,膀胱气化不利之“实”是当前主要矛盾。肾司二便,水道不通会进一步加重肾的负担,戕害肾气。治法:急则治其标,当“以通为补”,治以清热利湿通淋。可用八正散之类,通利小便,给邪以出路。一旦小便得通,膀胱压力解除,肾气免受困厄,其本虚之证反而能得到喘息之机。待湿热既去,再缓缓图本补肾。此时,“通利水道”就是最关键的“固护肾元”之法。四、误区:通之不当,反为大害“以通为补”是至高法则,但绝非滥用攻伐的借口。其应用必须严格遵循辨证论治原则,否则“通”法即成“劫”法。1. 辨清虚实真假:如前所述“大实有羸状”,也有“至虚有盛候”。如阳气衰微、格阳于外出现的面红、烦躁、脉大等假热现象,若误用清热通下,则顷刻亡阳。必须四诊合参,洞悉病本。2. 中病即止,勿伤正气:“通”法药物多为克伐之品,如大黄、芒硝、虻虫、水蛭等。使用时必须量体裁衣,把握分寸。一旦实邪已去,通路已开,即应停止,或转而采用调养之法。过用、久用通法,直接损耗气血,与“补”的初衷背道而驰。3. 明确“通”的范畴:“通”不仅是下法,还包括汗法、和法、消法、理气法、活血法、祛湿法等一切能恢复气机流畅的治法。如用小柴胡汤“和”解少阳,枢机利则百脉通;用苓桂术甘汤“温”阳化饮,水饮去则心阳得复。皆属“以通为补”的范畴。【讨论】“以通为补”的深意,在于它超越了静态的、物质层面的补充观念,进入了动态的、功能层面的调节范畴。它将人体视为一个以“通畅”为健康前提的精密系统。其智慧在于认识到:很多时候,生命的衰败并非因为资源的匮乏,而是源于分配系统的瘫痪。因此,打通壅滞,恢复气机自然流动与转化,使人体固有的阴阳气血能够各归其位、各司其职,这本身就是最根本、最符合生命之道的“大补”。内容仅供临床参考,非中医专业请勿试针试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搞钱平台任务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